靜靜流淌的光陰——京都大阪之行

2025年我小遊京都大阪,選擇了日本作為目的地,在那裡度過了美好而平靜的一週。

大阪機場乘坐JR到達京都

日本的卡通列車

到達京都的第二天我就去了三十三間堂,夏目漱石曾在詩中說道"太陽悠長,三十三間堂綿長",三十三間堂也的確給我留下了綿長的印象。

京都的小酒館

京都八坂

我在京都八坂

沒找到大門的低調世界名校--京都大學

和稻荷神社相比,三十三間堂相對比較冷僻。不需要指引,我跟隨安靜的人流,走到佛堂外的大廳,然後也像其他人一樣,脫去鞋子整齊地擺放在鞋櫃上,有序地魚貫而入。一股寒意立時從腳底傳來,也許是因為木質建築的緣故,整座佛堂沒有任何取暖裝置,並且還門窗全部大開,因而整個佛堂更是多了一份肅穆的氣氛。

伏見稻荷神社千鳥居

我在千鳥居

伏見稻荷神社

三十三間堂長度約120米,是世界上最長的單體木質建築,因正堂內被34排柱子隔成了三十三段空間,故而稱之三十三間堂,建築本身的確非常宏大,但是進入佛堂一抬眼,看到彷彿沒有盡頭的碩大柱廊,精美莊嚴的菩薩群像,那種令人震撼的感覺才讓我真正理解,三十三間堂在日本被視為國寶的原因。

世界上最長的木結構建築--三十三間堂

佛堂正中供奉了一座巨大的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坐像,左右兩側又各供奉了五百座觀音立像,合計一千零一座觀音像,觀音群像身前還立有二十八部眾木造像以及風神雷神佛像。觀音坐像威嚴而慈悲,身旁的立像垂眸安詳而悲憫,更是憑添幾分神聖,而二十八部天王和風雷二神雕像則神態各異、栩栩如生。立於佛堂,一時竟不知所措,唯一可做的就是雙手合十緘默不語,緩緩走過佛堂。

來到佛堂外的廣場,我轉過身再次望向三十三間堂,深黑色的木簷下,白色的大窗與木色的柱子相互間隔,彷彿一卷古樸的卷軸在我眼前徐徐展開,只是置身凡俗塵世的我無法參透其中的神秘與奧妙,唯有在心間默默記下此刻虔誠的瞻望。

古都奈良東大寺

宇治更是安靜。我從京都去往大阪,中途在這裡停留,原本只是想到了要參觀平等院,去看那渡海而來降落於此的鳳凰堂。可是出了平等院,我就由著腳步順著石子鋪就的小路,自然而然地看到了宇治川,看到她不慌不忙地流過,我似乎也找不到慌張趕路的理由了。

站在朝霧橋上看腳下清澈的宇治川,靜靜地從遠處的群山中蜿蜒流出,時近冬末初春,碧藍的天空映照在河水之中。兩岸淺淺深深已有些許綠意,不禁心生草木葳蕤,歲月繾綣之感。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宇治川,才有了紫式部筆下纏綿的愛情啊。

走下朝霧橋,河邊的鵝卵石輕輕摩挲著我的腳底,宇治川的另一邊是一條小街,街上雖有往來的行人,但也是輕輕悄悄地從身邊拂過,彷彿和著河水的節奏。木板拼湊的町屋高高低低依山勢水流而建,小街上瀰漫著淡淡的茶香,漫無目的的走進一家茶社,選定沿著河岸的露臺,一張小桌,一壺宇治茶,再搭配上精緻的和菓子,捧起茶盞,茶湯入口微苦而後回甘,萌妹緊緊地挨在身邊,先生坐在對面望向我,眼中閃閃彎著微笑,松木搭就的院牆腳邊有隱隱約約的苔痕,於是,暖暖的日光熨帖,宇治川就這樣在耳邊訴說那遙遠的記憶。

行至大阪,我住在市中心的梅田,這裡則完全是另一番熱鬧的模樣。現代化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,白領麗人妝容精緻穿梭其間。酒店樓下的小商鋪和小酒館從午後到深夜都人流不斷。不遠處的大阪站因為既是交通樞紐,又是商業中心,彷彿總是保持熙來攘往高速運轉的狀態。

笑笑心心念唸的環球影城

早晨天將明時,我按照地圖的推薦到附近的一個公園去晨跑,那是整個市中心最大的公園,而且評價很高。可是我一路跑到了鐵道線也沒有找到那個公園,本想放棄算了,沒想到在折返途中發現了那個公園。那公園和一處停車場共用一個入口,來的路上我沒有仔細看那路牌,所以就錯過了。

進入公園,才發現它也就國內的街角公園大小,除了隔壁的停車場,還包含了一個地鐵站出口,我想這可能就是它在地圖上最大的原因。包括我進來的那個,這個公園共有四個出入口,除了地鐵口那個略寬敞一些以外,另三個都是小小的路徑。一條也是唯一的一條路,就是它的主幹道了,環繞在公園的最外圍,路面有一部分是水泥的,還出現了裂縫,但更多的是我在日本最容易看到的砂石路面。砂石路的外圍又依地勢的些微起伏,上下栽種了一些樹木,有的高大枝葉茂盛一些,有的就是低矮深濃的灌木,不算密集。

這公園的至高點是一棟白色小樓,藏在一個角落裡,並不比身邊的樹木高多少,所以也很不顯眼。走近了,一樓是一個比較寬大的房間,從窗戶往裡看,裡面有簡單的運動裝置,此時還沒有到對外開放的時間。小樓的外層還有一段樓梯通向二樓,那是一個平臺,估計在那裡可以俯瞰整個公園。但我覺得不需要上到那裡。

因為公園的中心是最低點,無論在主幹道的哪一處,都能把它看得清楚,那裡是一小段石子坡連著一方不大的沙池。這麼早就已經有一個年輕的父親帶著兒子在那裡玩滑板玩沙子了。其他的路人除了行色匆匆奔向地鐵站的上班族以外,更多的還是老人,輕輕地互相打著招呼,然後繼續悠閒地散步遛狗。

我不確定這樣的園林設計會不會就是日本傳統的所謂"無池山水",但是在這裡的幾日我深切的感受到,對於老舊,他們絲毫不迴避和掩飾。大到公園、街道、車站這樣的公共設施,小到住所、庭院、起居用物,都一定是整潔的,但是也往往會顯得單調、磨損甚至有一些殘缺,彷彿這樣才會顯得歲月安然。

大阪街景

"如果音準不對的話,人們就會說琴鬆了,走音了,其實並非是走音,而是這些自然的物質正在拼命掙扎,要回到過去的形態。"
——坂本龍一

是的,完美無瑕只是一種表象,時間是最好的修飾,因為它會慢慢將那些不必要的鮮亮的裝飾剝離,露出樸素甚或粗糙的本質。鄙陋而沉默的存在,亦是厚重而詩意的存在。

回來後我常常想起這次日本之行,想起那些簡單的片段,鴨川邊我看一場日落亦只是看一場日落,東大寺裡禪鍾梵音我享受片刻的歡喜,穿行過硃紅色的千鳥居期待走近神祗的境界,而居酒屋裡三兩杯燒酒讓我收穫俗世的暢快歡愉……想起那些屬於我的清晨與傍晚,雪落與雨後,一飯一蔬,一點一滴……人間煙火瑣碎溫柔,用心體察箇中滋味,日子平淡歡喜,也許這才是時間對於我來說的意義吧。時間的組合成就了我的人生,而我人自己也因此成為了時間的註腳。

日本茶道有言"一期一會",人生不過三萬日,大多數的日子也都像我遇見的明媚的宇治川一般淺淺流過吧,而宇治川又是從多少個匆匆的三萬日流過呢…有時,真的會分不清究竟是我經過了歲月,還是歲月經過了我,所以平靜如宇治,如京都,如大阪,如我目光所及,也要在我的心上留下漣漪,微微漾開。

Be the first to reply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